2010/07/07 19:41:48所在目录:建站新闻浏览量:2600
网络混乱迫使多国下重手 德青少年被称“色情一代”
2019/05/22 所在目录:公司动态

一向跟随西方“自由”理念的日本开始严管网络。7月1日,东京开始对所有网吧实行实名制管理,违反规定的网吧和上网者将被分别处以停业整顿和20万日元的罚款。像日本这样加强对网络管理的西方国家越来越多。就连拥有“互联网霸权”的美国最近也提出加强网络监管的法案,称“要像保护国有资产一样保护互联网空间”,甚至规定“发生紧急情况时总统可以关闭互联网”。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大报开始推出网络实名评论的措施。澳大利亚政府也表示将对互联网进行“百分之百的监管”。随着人类与互联网联系越来越紧密,互联网的不法行为对世界造成的危害也从“虚拟”变成无法忽视的“现实”。日本福冈工业大学教授佐藤真木对《环球时报》记者感慨地说:“事实上,互联网的绝对自由已经危害到所有国家的社会秩序,所以才会有很多国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互联网管理立法的事情。”

继韩国之后,东京实施网吧实名制

近年来,日本对互联网的管理越来越严格。7月1日,东京独开先河,正式对所有网吧实施实名制管理。这一消息立即吸引了日本各家媒体的关注。富士电视台专程到东京市中心的一家网吧进行采访。几名上网者都对这项规定表示支持,一名上网者说,“现在网络上的犯罪活动令人防不胜防,能理解这是为了防止犯罪采取的必要措施”。根据这个网吧实名制条例,从当天起,东京的各家网吧要求顾客出示身份证后才能上网。网吧经营者还必须保存顾客的登录记录长达3年。如果有顾客用假身份上网,一旦被发现就要被处以罚金。如果网吧经营者没有按照规定执行的话,将受到“行政指导”,如果网吧还继续违规,将被停止营业。

日本《产经新闻》称,东京实施这项网吧实名制条例,是为了防止个人利用网吧搞违法活动,如进行个人中伤、高科技犯罪等。据共同社报道,近来日本违法侵入网站、诈骗买卖等无法断定犯罪嫌疑人的事件快速增加。日本警方发现的非法入侵网站事件中有1/3是在网吧进行的。《日本经济新闻》日前称,去年日本民间团体对互联网上儿童色情活动以及毒品交易的举报比前年增加了95.3%,多达2.8万件。而且当警方接到举报后与网站联系要求删除这些非法信息时,居然有1978个网站管理者硬“扛”着不删,结果最后被追究刑事责任。《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特别强调,“这是警方在充分考虑一个国家应有的网络和言论自由后采取的强硬举措”。

韩国是世界上最先推出网络实名制的国家。近些年,网络在给韩国人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韩国2002年开始对一些门户网站的BBS公告栏实行实名制。到了2005年,韩国接连发生一系列“网络暴力”事件,促使韩国下决心全面实施网络实名制。

匿名让网络成为“偏执和低级趣味天堂”

美国经常攻击别国缺乏“互联网自由”,但不久前像《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以及著名的政治新闻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纷纷表示,考虑推出实名评论的措施,要求评论者先注册,提供个人真实信息之后再发表评论。一些网站和有名的博客干脆关闭了论坛。

3年前,美国密苏里州49岁的妇女洛瑞·德鲁为了报复与自己女儿吵架的13岁女孩梅甘·迈尔,在社交网站上冒充梅甘的同学对其肆无忌惮地诽谤和羞辱,带动一批不明就里的网民加入辱骂行列。最后,这个不堪网络言论侮辱的小女孩在自己的房间上吊自杀。这在美国引起了一场是否应该对这样的“网络自由”进行监管的大讨论。事实上,洛瑞·德鲁后来被判处3年监禁也表明了美国人的态度。对于一些大报网站推出评论实名制,《迈阿密先驱报》的专栏作家莱昂纳德·皮茨说,匿名原则已经令一些论坛成为“粗野、偏执、刻薄和低级趣味的天堂”。《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之一玛丽安娜·赫芬顿则称,“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发表评论将不再是匿名的。”

由于网上色情信息泛滥,德国青少年也有了新的代号———“色情一代”。德国的一首流行歌曲里就这样写道,在网上看色情影片已成为青少年家常便饭,并沉沦堕落。对此,德国政府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审查不良网站,以控制儿童色情内容的传播。德国联邦刑事调查局日前公布,德国以网络为辅助工具的犯罪数量每年上升10%,去年就有7.5万起网络刑事犯罪案件,是发案数量上升最快的犯罪手段。特别是盗取网上银行使用者数据、银行账号的犯罪行为,每次被盗的资金数额平均在4000至4500欧元之间。德国网络专家舒伯纳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使150万台电脑感染病毒的僵尸网络。对僵尸网络的控制和操作完全掌握在技术娴熟的网络犯罪分子手中。在全球4000个网络服务供应商中就有20至30个被他称为“流氓供应商”。

为了网络安全,近年来,德国政府还储存了所有公民的电话、电子邮件和互联网联络数据。去年8月中旬,德国联盟党议会党团副主席博斯巴赫还提出,要对互联网严加管理,引入“网络警察”机制。他称,互联网虽然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但也为罪犯、恐怖分子和恶作剧者提供了场所。联盟党的法律顾问克林斯也认为,即使是互联网,也不能不受法律的约束。在现实世界里有关诽谤或侵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标准,也必须适用于网络世界。


“网络威胁甚至比核弹还可怕”

5年前,如果要问英国人互联网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自由”。但5年之后,当英国几乎家家都安装宽带设备,无限时使用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对于现实的危害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美联社3月25日称,英国警察已经开始严格要求网吧要“监控”上网者的行为。今后人们在伦敦网吧里上网的话,不仅浏览的网页会被保存,所下载的东西都有可能被监控。英国警察部门表示,他们将定期地查看上网者的档案资料,对他们在网络上进行的活动进行监督,“这么做是为了提高国内公众安全。”

英国《经济学家》日前的一篇文章称,现在对于西方来说,最担心的不是核武器,而是网络威胁。文章称,和传统的飞机、舰艇、核弹的建造相比,网络科技的开发成本便宜得难以想象,更可怕的是,这些“新式武器”可不像美苏时代留下来的核弹头一样可以数得清楚,件件都是隐形的,你甚至都不知道究竟是谁在研发它们。在高科技的“润色”下,网络袭击已经让超音速飞机或是洲际导弹显得逊色了。英国《卫报》称,在7月1日,网上出现了一个以“基地”组织为名的网站,这个网站里虽然没有明显的攻击力,但却用英文这种世界通行的语言,对外介绍该组织的“新闻动态”,加上借助宗教文化对外传递的“鼓舞口号”,成为一个点击率很高的“知名”网站。《卫报》形容说,“这里一样充斥着明星和笑话,但还有如何制造炸弹的介绍,让人不寒而栗”。

“9·11”之后,美国通过了“爱国者法律”,授权美国情报部门监控部分美国公民在海外的通信和电邮,但通过互联网进行恐怖主义活动、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实例仍然层出不穷,在胡德堡军医枪击案和穆塔拉布未遂炸机案中,两名袭击者都承认,他们经常在网络上接受极端主义宣传,并直接受到“网络教士”、藏身也门的美国籍极端分子的挑唆和控制。

在美国军方、情报部门和一些议员看来,网络的危险还不止于此。今年早些时候,时任美国国家情报总监的丹尼斯·布莱尔警告称,在过去3年间,政府部门所受到的互联网袭击次数增加了4倍;近年来,美国五角大楼和各安全情报机构不断爆料,宣称其服务器或网络系统遭到“网络间谍”或黑客的侵袭、攻击,而且这些侵袭、攻击来源复杂,既可能来自恐怖组织,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政府;既可能是敌对国家所发起,也可能是友好国家甚至盟国的情报收集行为,这些行为不但防不胜防、无孔不入,而且一旦得手,就可能给美国国家安全构成致命威胁。

网民为“网络着火”担心

在越南,约有2100多万人使用互联网服务,网民数量约占越南总人口的25%。越南政府早在2008年就颁布了互联网服务使用管理规定,对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使用者做出了相应规定。越南计算机故障紧急救援中心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称,如果不加监管,互联网会被利用为宣传非健康思想文化和反社会行为的工具,西方媒体多次以越南限制网络自由为借口,攻击越南剥夺网民自由权利,但和其他国家一样,越南法律禁止利用互联网进行有伤风化、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这也符合国际人权公约。

尽管一些人担忧网络监管可能会损害“个人自由”,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民众自己要求对网络进行监管。在日本,许多民间团体不断呼吁网络商要加强“自净”能力。针对如何处理BBS等刊登的集体自杀信息,日本4个电气通信业团体在2005年10月曾通过了一项行动指南,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商在警方要求公开自杀预告信息发布者的姓名、住址等资料时应遵循的原则和应履行的手续。对于网络博客等传播虚假广告带来的侵犯消费者权益问题,日本的广告业界最近也开始重视并且制定对策。日本一些民间志愿者团体则主动上网监管,发现不良讯息后立即举报。日本网民把网络诽谤、中伤称为“着火”。著有《WEB“着火”》一书的评论家荻上表示,网络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完全虚拟的空间,网络与现实相联系。现实社会不能做的,在网络上也不能做,做了就会受罚。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所以才有了“着火”现象。“着火”与现实世界的犯罪性质一样。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现实中,对个人群起而攻之都是越线的行为。

日本福冈工业大学教授佐藤真木对《环球时报》记者称,网络看起来是一个十分自由的媒体,这种自由表现在传播、阅读、参与上的“随意性”与“迅速性”。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一些优势是以往字(报纸)、声(广播)、影(电视)传媒所不能比的。但是,这种“随意性”和“迅速性”也带来了不真实性、不公正性,还有就是活动的隐蔽性。佐藤感慨说:“我经常听人家这样说,网络自由对有言论控制的国家是不利的,其实,这种自由已经危害到所有国家的社会秩序,所以才会有各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互联网管理立法的事情。”

下一篇:江苏通信业整治互联网和手机淫秽色情专项行动
上一篇:谷歌退出百度独霸 竞价排名愈演愈烈让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