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公祭仪式将于明天(12月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交管部门将对纪念馆周边及相关道路采取临时交通管控措施。市民出行请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12月13日10:00,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开始。在现场奏唱国歌后(约10:01),南京全市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上(不含高速公路、绕城公路、高架、隧道)行驶的机动车应当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除外,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和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也同时就地默哀1分钟,致哀1分钟后恢复正常(正在从事特种生产作业的人员除外)。
捧一束白菊,祭30万遇难同胞;点亮和平烛,为遇难的同胞守灵。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数不胜数的妇女遭到蹂躏残害,不计其数的儿童死于非命,六朝古都一夜之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面对累累白骨,天地无声、山河哽咽……
中华门城墙上,日军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民族之痛,不因时光的冲刷而从历史中渐渐消逝。光阴流转,隐不去南京城墙下哀鸿遍地的惨痛,抹不去秦淮岸边撕心裂肺的呼喊,荡不尽浩浩长江鲜红的血痕……每年岁寒之时,当警报划破金陵上空的那一刻,我们为逝者默哀,为和平祈福。
日月悠长,山河无恙。我们以国家的名义来祭奠30万同胞,重新翻启椎心饮泣的一页,将哀伤藏于心间。那段血泪交织的日子,硝烟四起、战火连绵。明晃晃的刺刀上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干枯的鲜血覆盖住了褐色的土壤;草鞋峡江边,如雨般扫射后,将倒卧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的人以乱刀砍戮,同胞的血把江水染成了红色;从句容一直到汤山,一路“杀人竞赛”,恐惧的哭声伴着无助的挣扎,血泪劫难却无人幸免。南京城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一页永远的记载在历史中,也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同胞的苦难,我们不会忘,不能忘,也不敢忘……
79年后,从灾难和血泊中屹立起来的南京城欣欣向荣。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第三次祭奠30万同胞,是告诉大家,落后必亡,实干方能强邦。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同省内兄弟城市一起携手共进,与“网络联姻”打造新兴产业高地;与“智能牵手”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立先进制造业高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中,到处可以看她奋进的足迹。长江倚肩而过,曾经的“黄金水道”,即将成为“黄金水岸”;秦淮穿境而流,浆灯声影中家家其乐融融,城墙蜿蜒屹立,墙下能听到轻快的脚步声,如今的南京山水城林,幸福的表情洋溢在生活在城里的每个人脸上。伍正禧老人是那场劫难中的幸存者,他说:“从他家的窗口可以看到南京城霓虹闪耀的繁华景象,这些是他在那个血腥的年代不曾奢望过的。”
我们公祭,不是要唤醒仇恨的种子,不是要宣扬复仇的怨念,是为了“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许下中华民族复兴的心愿。
我们公祭,是要告诉30万遇难的同胞们,你们的遭遇不会被篡改,日军在侵华中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罄竹难书。
我们公祭,是要告诉所有的中国人,屈辱的不仅仅是贫穷,还有那自甘落后的卑躬屈膝,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唯有发奋图强。
我们公祭,是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个家已经逐渐强大,没有任何人可以胆敢再次侵犯,这个家的名字就叫――中国!
历史不肯忘记12月13日,因为那一天的惨绝人寰震惊世界;中华大地不能忘记12月13日,因为那一天的无辜鲜血灼伤大地;而今的14亿国人更不会忘记12月13日,因为那一天的南京哀嚎时刻鞭笞着我们:哀悼,为亡魂超度;纪念,为历史画像;超越,为未来定音。2016年的12月13日,中国公祭日的第三个年头,防空警报会在预定的时间划破冬日里的宁静,中华大地会用自己的方式宣告世界:我们选择铭记历史不为仇恨低吟,而是用历史的仪式超越曾经的创伤,为“勿忘国耻、圆梦中华”谱曲奏乐。
祭,以民族之根。祭奠,是回首历史的缅怀思过,更是勿忘国耻的民族宣言。四十多日的杀戮,让历史记住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三十多万的亡魂,让其罄竹难书的罪恶铁证如山;军事法庭上的宣判,是历史的结论和法律的正言。中华民族为之泣吟,那时的历史黑暗悲痛,积贫积弱的大地上写满了懦弱,国际地位的卑微让民族的根基摇摇晃晃,文明、人道、权力都被侵略者的气焰嚣张“霾”没忽视,残暴的铁蹄任意践踏着我中华民族的大地,民族的历史在那个时刻被“屈辱”占据了空间。但历史终究是公正的,仇恨唤醒了沉睡的东方雄狮,屈辱和愤怒召唤着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反抗侵略、自强崛起、奋斗复兴成为我们祭奠历史的仪式、重新书写新中华的文房四宝。
纪,以国家之名。纪念,是穿越历史的哀思遥寄,更是对话未来的自我宣言。公祭以国家名义纪念,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民心的抚慰、对民意的最好顺应。纪念,以国家为名,向世界表达我中华民族“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决心,对话世界我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维护正义的责任,自我宣言我中华民族对于人权与文明的格言。历史让我们记住过往,同样也让我们体会当下:公祭日以国家形式纪念历史,是国家情感与民众情感的空前交流,是国家意志与民众意志的统一呈现,更是政治态度与民众态度的高度融合。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时代的要求:和平年代需要唤醒曾经硝烟的记忆,勿忘国耻避免麻木,国家的名片是对国民最好的保护,国家的荣誉是对国民最高的正言,国家的未来是对国民最好的承诺。
寄,以人类之魂。寄托,是展望历史的超越创伤,更是圆梦中华的时代宣言。公祭日的设定非我一国之为,这是二战之后的国际惯例。公祭当日,以国家形式祭奠枉死之魂,集体哀悼历史的不堪,寄托未来正义与和平的希望。对国人来说是唤醒民族精神的时刻,对世界而言则是感召人类正视历史、审慎贪婪魂魄的自我反思。罪恶岂能忘记,历史怎能选择逃避,公祭是用历史的仪式感增强对历史灾难的记忆,感知人类文明发展需要和平与正义的同行,呼唤正义良知的时刻鞭笞,用人类历史的回忆洗涤灵魂的贪欲主义,期冀全人类以史为鉴时刻保持警醒,为注入世界和平正能量而戮力前行。
历史很匆忙:从来不愿意停驻何方,但历史却很有心:用他独到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足迹;历史很冷漠:总是波澜不惊的望着正在发生的一切,但是历史却很诚实:他让岁月用故事告知未来使命为何。12月13日的公祭,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对历史的回忆和哀思,也是国家间传递文明与和平期许的使命感召,更是人类对曾经黑暗的哭泣、对军国主义罪恶的痛陈、对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回应、对未来正义的期与寄。
勿忘国耻!铭记国耻!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
来源:新闻综合